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先锋人物 > 故乡与梨

故乡与梨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25-10-28 11:07:58
记者金晓 特约通讯员王信国
摘要:

编者按: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永远是游子的根和魂。浓浓的乡音、熟识的脸庞和热闹的街口,承载了游子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眷念,成为了游子心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故乡与梨

他参过军、创过业,历经商海沉浮,始终高歌前行;他用30年来的艰苦奋斗,从一名退役军人成长为一个浙江籍优秀企业家;他用敏锐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和实干的精神,成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典范,他就是山西省宁波商会原执行会长、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理事、宁波大学山西校友会副会长、山西晋东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宁波奉化乾方生态农场董事长毛其芳。

浙商,是中国企业敢为人先、实干创业的代表性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毛其芳便是这600多万省外浙商其中的一员。浙江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搏击市场的睿智胆识在毛其芳身上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浙商的力量,从退役军人到商会执行会长

毛其芳,1971年生,浙江奉化人。1990年,刚满18周岁的毛其芳参军入伍。三年的军旅生活,锤炼了他坚毅果敢、百折不挠的性格,成为同年兵中最出色的那一个。1993年底,毛其芳服从组织安排光荣退伍。

退伍复原籍,毛其芳先后在宁波奥克斯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凭借退役军人敢闯敢拼的那股劲,勇当干事创业的排头兵。1998年,毛其芳被委以重任派往山西,筹备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

初到山西,无背景、无人脉、无资金,年轻的毛其芳深知,自己只有比常人更加勤奋努力才有机会成功。分析行业特点、市场趋势,了解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好学的毛其芳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分公司的工作慢慢步入正轨。正因为这份觉悟和强有效的执行力,在那个渠道为王的时代,毛其芳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积累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身在异乡独为异客,离乡背井的无奈,举目无亲的孤独,事业打拼的艰难,毛其芳对此深有体会。此时已有些许事业基础的毛其芳经常会帮助那些陷入发展困境的老乡。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迸发出一个想法:建立一个组织,把在山西创业的宁波人聚起来,大家抱团发展。

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商会。2018年,山西省宁波商会成立,毛其芳出任第一届执行会长。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聚合在一起的创业者们分享资源、交流感悟、携手互助,终于找到了归属感。商会成员127家,作为商会的创始人之一,毛其芳加强组织建设,推动会员之间联谊交流,积极举办各类聚会活动,团结会员力量,服务会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也为他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在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工作了20年之后,不甘平凡的毛其芳,萌生了要换一个赛道的念头。2019年,毛其芳成立山西晋东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具有4700多年的历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给刚刚成立的晋东海国际贸易公司带来了机遇。从建筑装饰材料、金属材料、机电设备、纺织品、矿产品、钢材等贸易到市政项目,毛其芳以辛勤付出和拼搏努力在市场上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为浙江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明确了根本任务、标注了实践落点。浙商既是受益者、参与者,更应是实践者、推动者,浙商的力量不可小觑。

2022年,随着经济下行,在山西事业有成的毛其芳带着夫人毛叶飞响应国家“两进两回”行动的号召,返乡二次创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反哺家乡的情怀,让他下定决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故乡的骄子,从雁往南飞到今朝凤凰还巢

荣归故里,是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依恋,是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最深的执念。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毛其芳,每当回到家乡看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时,便感到十分的惋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堰人,毛其芳几经深思熟虑,决定放弃在山西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回到奉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家乡的现状,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缩小生意圈,收起生意盘,毛其芳带着多年攒下的积蓄,回到奉化大堰创办宁波奉化乾方生态农场。部队的锻炼,让毛其芳养成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他开始频繁地往返山西、浙江,奔走在回报家乡、助农致富的道路上。

奋斗成就人生,奉献彰显大爱。毛其芳在外拼搏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事业的同时,一直心系家乡、反哺家长、感恩家乡。“是部队培养、锻炼了我,让我懂得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要为国家、为有需要的人做些事。虽然退役多年,但是我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军人,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毛其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奉献社会,践行了一名退役军人“来自人民、走向人民、服务人民”的庄严承诺。自退役以来,毛其芳始终保持军人本色,立志创业、开拓进取,造福桑梓、热心公益,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风采。

一次偶然的机会,毛其芳结识了一位山西当地的农业专家,闲聊中了解到他们的团队通过农业农村部引进试种冬梨新品种,并已在梨树培植基地进行培植,通过矮化密植技术,合理选择肥料,对果树所需要的营养氮、磷、钾、有机肥进行配方使用。经过试验,培育出的冬梨核小、果实硕大、果肉松脆、汁水充沛、口感甘甜、化渣率较高,果子成熟期比一般品种晚2到3个月,属于丰产性高、稳定性强的优良品种。正因为冬梨成熟期在11月中旬,恰好能弥补市场上本地新鲜水果的短缺。

在回家乡之前,毛其芳对山西、河南等地梨市场进行调研,发现大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很适合冬梨生长。2019年末,毛其芳回到家乡大堰,开始种植冬梨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协调下,顺利办好了土地流转租赁手续。经过几年的不间断发展,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冬梨的品质,研发精美的包装,发展精品农业,做好“土特产富”文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宁波奉化乾方生态农场下辖4块基地,主栽冬梨的有尚田葛岙50亩、大堰南溪口163亩,主栽晚桃的有万竹78亩,计划岭下村180亩种植山西大同杏。

雁南飞,凤还巢。年过五旬,毛其芳卸下商人的身份,希望自己做个有温度的普通人。踏上返乡创业路,如浪中行舟,要坚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击冲浪,方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这是毛其芳对创业的感悟。

山西的冬梨,从千里之外到偏远山区乡镇

走进乾方生态农场葛岙种植示范基地,一行行梨树整齐排列、像极了一个个伫立的哨兵。果园整洁有序,零星有几颗梨树上开着花挂着果。工人们正穿梭其间,忙着除草、修剪枝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

梨,这一被誉为“果中佳品”的水果,因其美味多汁、酸中带甜且营养丰富的特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梨的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不同地域的梨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和品质。毛其芳引进的冬梨是几经嫁接的杂交品种,清肺的功效比它们的父本和母本更加出色,食用冬梨能清除肺部垃圾,提高肺功能,减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我之前在山西吃到这个梨,脆甜、水分足。后来了解到家乡也有适合冬梨种植的土质疏松和通透性好的山坡地,于是我就想回来试一试。”毛其芳开心地讲道。

毛其芳介绍,冬梨挂果早、见效快、效益高,当年栽植当年便可开花结果,若管理到位,两年生的树每亩产量可达到1000-3000斤;三年生的树每亩产量可达到4000-6000斤;四年生的树每亩产量可达到8000-15000斤,市场统收10元/公斤,零售价可达20元/公斤。果型大、果质优,一般果重500-800克,大果可达1800-2000克以上。耐存放、耐低温、不腐烂,成熟果采摘后,在常温下可自然存放6-8个月而不变色不变味,极其适合反季节销售和长途运输。管理简单、适应性强。该树属矮化密植型,每亩可栽植170棵,行距3米,株距1.5米,树高1-2.5米,没有大小年,山坡、丘陵、低洼地、沙土地、盐碱地都可种植,经济效益是其他品种无法比拟的。

截至目前,乾方生态农场共流转闲置山坡荒地500余亩用于特色冬梨种植。细数创业经历,毛其芳坦言发展种植业核心的问题是种植技术,要想获得高产,必须学习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和生产设备的投资。毛其芳先后到焦作、余姚和慈溪等地考察学习,积极请教市、区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和农校的有关专家,把一系列先进的种植技术运用到生产一线。在生态农场经营中,毛其芳发现,单纯沿袭“土把式”种植,基地的冬梨产量不稳定、质量提不高,效益不理想。要提高冬梨的产量和质量,就要推行标准化种植技术。制定推广冬梨标准化生产流程,让何时施肥、修剪、套袋、采摘都有标准可循。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从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发展,为当地农民致富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引领作用。

毛其芳认为一个好的企业不仅是在市场上搏击风雨,更应该拥有远大志向,承担社会责任。不久的将来,毛其芳表示要立特色,扩市场。在种植技术、保鲜保质、电商物流、品牌推广等方面重点投入,并计划成立冬梨专业合作社,注册“毛氏冬梨”商标,将其打造成一张大堰的新名片。

共富的道路,从一个不少到一个也不会少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算富。”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是毛其芳坚守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心愿,更是他一直以来的生动实践。

致富不忘家乡人,反哺乡亲更暖人心。乾方生态农场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每年吸收南溪、沙柯村等周边村民固定工人10人,忙季工人每天30余人,每年支付工资近50万元。农场提供的固定就业岗位、临时工作岗位及季节性工作岗位,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缓解全山区乡镇的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

村名阿九,今年65岁,正忙着给基地除草,谈起现在这份工作,他乐开了怀:“之前,我在家里就只能种地,一年收入不上万。现在到村里的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的人才息息相关,紧盯乡贤人才,需要将乡贤人才的开发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乡贤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同时,也拓展了眼界,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经验,成为一些领域有实力的技能人才,甚至还掌握不少人力、经济、市场等资源,这些都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因素。近年来,奉化区促进乡贤“回流”,写好乡贤汇聚“大文章”,积极发挥乡贤力量,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找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与乡贤人才共赢的结合点,有效激发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汇聚“乡贤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全区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引导乡贤群体依托当地良好生态和资源禀赋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用科技为农业特色产业赋能,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大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给我安定的地方。家乡是我永远的牵挂和底气,我会继续在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时,不忘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家乡发展。”毛其芳表示,自己出生农村,能有今天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当初的支持和帮助。提及家乡,毛其芳满满都是自豪与感激。谈及未来发展规划,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毛其芳坚定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免费向农户传授技术。同时,也希望通过精品水果项目,吸引更多乡贤回乡创业,一起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让家乡的产业强起来,让家乡的百姓富起来。”

2027年,乾方生态农场将会迎来冬梨丰产期。目前主要的困扰,是山坡种植区域最高落差150米,给生产资料运输和采收带来很大的挑战。需要考虑在山坡上建立索道系统,用于运输肥料、农药等生产物资,以及收获后的农产品,减轻人工运输的压力,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游子心故乡情,毛其芳,是游子返乡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乡贤回归故里、反哺桑梓,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绘就共同富裕最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