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乡村工作 > 万竹:留守老人的幸福“食”光

万竹:留守老人的幸福“食”光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25-9-2 16:11:11
记者 金晓 特约通讯员 王信国
摘要:

万竹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北部,距奉化城区约30公里,村庄下辖万一、万二、万三和西堡岙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约2613人,常住人口约800人,60岁以上老人600余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420人。

上世纪80年代,万竹村家家成门面、户户开作坊,主要从事塑料制品、钟表齿轮、小五金等行业,产品销往上海、温州、广州、义乌等地。当年的万竹村繁荣一时,是方圆百里人们眼中的“小香港”。2019年,大堰镇被列入县江奉化源头水保护区,为响应饮用水源保护地政策,万竹村的中小企业或关闭或搬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也逐渐转移,村庄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这个曾经山清水秀的偏远山村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年轻人口流失、山区食物采购不便,老年人“吃饭难”成为一大民生问题,亟需破解。在此背景下,万竹村扛起使命担当,谱写留守老人的幸福时光。

积极谋划 撑起老年助餐一片天

走进万竹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后厨,洗菜区、炒菜区、碗柜摆放区等整洁有序,冰箱、烤箱、电饭煲、消毒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万竹村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理念,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最基本、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以解决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孤寡、留守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为重点,在万一自然村建成安全卫生、运营规范、老人满意的幸福食堂。2021年重阳节,总占地约700平米,由政府支持、村级主办、社会参与具有互助服务性质的老年食堂正式启动。食堂配备村干部1名,专职负责食堂的日常事务,设定公益性岗位厨师1名、帮厨1名、送餐员1名,负责日常餐饮、卫生环境及送餐服务;制定服务管理、财务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安全应急管理等各项制度;用餐按照年龄划分标准进行收费,70-89周岁、失智失能、低保户每月收费150元,90周岁以上免费,提供中、晚两餐。目前,就餐区面积约200平方米,就餐22人,送餐50人。

优化布局,规范运营,强化监管,为老年人就餐安全保驾护航。食堂导入“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以及色标管理等先进模式,突出对原料采购贮存、食品制作供应、餐食热链配送、饮具消毒保洁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规范管理,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实现制度统一上墙、物品分类摆放、人员合规操作、环境卫生整洁,全面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多,‘空心化’最为严重。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需要村里更大的支持。”万竹村党委书记毛坤君介绍,“留守老人平时在家,经常是煮一顿吃一天,一日三餐随便就糊弄过去了。同时,老人之间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身心健康。”

万竹村将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走出了一条农村居家养老的新路子。

凝心聚力 汇集多方力量强合力

在万竹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宣传栏上,一排排写满了捐助者的名字。老年食堂成立初期,万竹村举办重阳茶话会,得到奉化区慈善总会,大堰镇党委、政府及村民的大力支持,近百余家企业出席活动。众人拾柴火焰高,爱心企业家、乡贤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募得首批善款52.7万元、物质价值2.2万元。

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的慈善情怀和倾情捐赠,助力老年食堂长效运营,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暖心饭”。食堂每餐两菜一汤荤素搭配,菜色丰富,一周7天不重样。居家养老服务站全天候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全新升级乡村卫生服务站,配备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村医每日坐诊,真正实现居村健康养老。同时,设置棋牌室、阅览室,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物质养老”“精神养老”双丰收。

万竹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满足老年群体助餐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建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由专人负责老年人工作,设立专项账户、配备专项资金用于老年人活动与服务。立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做到“应老人之所需,解老人之所难”。同时,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模范典型的宣传,举办老年人智能电子设备培训、安全知识讲座、访诈骗知识与技巧宣传教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普法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对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看护照顾,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村里安享晚年。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老年食堂能够长效运营的一个关键,社会爱心人士为老年食堂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它是具有一个正面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全社会人人向善,孝亲敬老一个氛围的形成。”毛坤君表示。

党建引领 勇担时代使命促发展

每天中午10点半、下午4点,配送员阿小把保温饭盒分装完毕,骑上电动三轮车,穿梭在村落里,把热乎的饭菜准时送到9个助餐点。一年365天,除去春节15天,天天风雨无阻。万竹村村域面积842公顷,最远的助餐点是青山下村,距离居家养老服务站3.5公里。为了让老人在家就能吃上热饭菜,老年食堂自运营以来,除了食堂所在地万一自然村,其他三个自然村由专人一日两餐送到助餐点,打通送餐服务“最后一公里”。

万竹村民多为外出务工或经商,村集体经济并不富裕。居家养老服务站是村两委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由闲置厂房维修改造而成。尽全力让老年人放心吃,把好事办好办长久,这既要节流,也要开源。村两委开辟一块占地4亩的初心菜园,一年四季向老年食堂供应时令蔬菜。“老人付一点、政府补一点、乡贤捐一点、菜园供一点”,村集体兜底,食堂的服务不仅有保障,而且又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老年食堂要长效运营,资金平衡是关键。为推动老年食堂顺利运作,万竹村形成一套协作运营、专人管理、群众监督的制度体系。“今后万竹村将继续探索‘党建+老年助餐服务’,积极向外争取资金援助,实施‘乡贤反哺’活动,引导乡贤为老年食堂献爱心。”毛坤君坦言,“除了政府补贴外,有爱心企业为食堂捐款,这样村里每年只要出几万元,就能维持运行了。”

午、晚餐在老年食堂解决;闲暇时可以到活动中心看电视、打乒乓球、下象棋……居村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居家养老服务站除了老年食堂,还增设了阅览室、聊天室和休息室,老人餐前饭后能聚在一起下棋、聊家常。老年食堂不仅解决吃饭问题,同时也是老年人互相交流、排遣寂寞的重要平台。”村纪委书记、老年食堂负责人单增亨说。

老年食堂扛起了山区共建、共享、共富的使命担当,万竹村留守老人幸福“食”光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