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神奇英雄的丰碑

2025-10-23 17:33:37 来源:中国美丽乡村网
记者 黄元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湖南的南大门、中国楚南边陲的宜章,“三湘倚为屏障,白粤抚为喉襟”,是从秦始皇开启的多个朝代的边防重地。而近代更可谓神奇红色的英雄丰碑。

宜章蕴涵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拥有千古流传的历史遗存,开创了神农化“神农作,树五谷湛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的华夏文明发祥史。

宜章拥有历史悠久的古老名岩,最早的国道古驿道,明代建于县城玉溪河上的石拱桥“三星桥”,清代黄氏寡妇捐建的“寡婆桥”。有保存完整的千家岸明代民居和千古留芳的腊元古民居建筑群落,以及为纪念唐代都统爱国大将军黄师浩奉唐昭宗皇帝圣旨于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修建的浆水石虎山大庙武陵侯祠、明代两尚书之一的邝埜墓。宜章拥有见证朱德、陈毅从事革命活动境内壮丽的莽山,肖克将军率部转移井冈山时曾住过的梅田镇麻田境内的开山寺古庙,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白石渡镇境内的白石古渡,有名的宜章“三堡”黄沙堡、栗源堡、笆篱堡。宜章县浆水乡田兰门小村庄出过恩进士、国学生、岁贡生、庠生、内阁中书、五品衔官、军功五品50多人。清朝光绪皇帝为表彰田兰门村黄顺品之夫人刘氏尽孝行慈,赐诏为表旌建立“贞节牌坊”。

康养胜地,世界之最——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堪称“人间仙境,天下莽山”自然画卷受到世界瞩目。宜章莽山入选“世界旅游名山”。其体现了唐宋明清时期的审美意趣及其寄情山水、耕读鱼樵、天地人和的理念。

来宜章你会深刻感受到宜章的神奇古老与尊贵。侯祠七建民族英雄千秋仰,圣旨六封中华威仪永世荣。

宜章县浆水石虎山,楚名山也,五代十国时就始有名气了。石虎山武陵侯祠是为纪念唐代都统黄师浩大将军,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奉旨修建,至今(2025)已1135周年。

黄师浩,字延应,于唐长庆二年(822)农历十一月初二生于宜章浆水。幼年时,他于石虎山下景止书屋苦读经史,唐开成已末四年(839)举茂才,唐会昌甲子四年(844)登贤书,乙丑(845)中进士,出任智州刺史,后升任副将、都统。唐咸通元年(860)春正月,他奉旨征讨浙东贼寇战殁,唐懿宗命使臣护柩回籍,葬于今临武县水东赤土大栗山,封为武陵侯,并在宜章浆水石虎山建立武陵侯祠。

黄师浩生为雄杰,护国佑民,宋、元、明、清历代当朝皇帝对其皆有加封,即广惠侯、灵佑侯、显应侯、昭德侯、武陵侯。元世祖御赐他铜印一枚,重两斤二两,篆刻“敇封广惠昭德黄侯”8字,现保存完好。明宣宗皇帝赐他祀典,“使伊子孙世代相守,勿坠前徽,毋负朕意”,明、清每岁春秋戊日,知府、知县皆到祠具牲、币致祭。千百年来,祭礼活动历久不衰,俎豆聲香,历久不绝。石虎山武陵侯祠成为祭祀黄师浩、表彰其道德文化之地,从上古一直延续到今。

历代皇朝均不断修葺扩建武陵侯祠。历代众多名人曾到武陵侯祠缅怀先贤,启迪来者,大作词赋,竞相褒扬。一代名将不朽于今,信者如斯:有户部尚书邓痒、兵部尚书袁子让、山东长青进士曾尚增、四川涪州翰林院陈永图、甘肃知县吴楚保、广西宜邑知县麻维绪、大文学家韩愈等。

1928年初,朱德、陈毅曾在宜章浆水石虎山从事革命活动,1965年陶铸来宜章视察工作时,曾登临石虎山。千百年来,有众多文人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慕名而来,领略石虎山之神采,登临赋诗,抒怀咏志,悟禅论道,挥斥方遒……

在宜章民间,广为流传着武陵侯黄师浩化身显灵杀日本鬼子的传奇故事。说是1944年秋,一小股日本鬼子在锁石村烧杀抢掠后,欲从浆水村绕道梅田樟树下村,走到距浆水村400米远的当风坳凉亭时,见亭子上一个高大威猛的黑脸大汉背着鱼篓渔网,鬼子问“去梅田樟树下的路怎么走”,黑脸大汉说“你们走错路了,去梅田樟树下要到新车坪坐船过去,我带你们过去,我是打鱼的会划船”。黑脸大汉带着鬼子到达新车坪的江边,几十个鬼子挤着上了船,船到了河中间时突然狂风暴雨,一道雷电,几十个鬼子全部翻下河淹死了,黑脸大汉不见了踪影。老百姓说“黑脸大汉是武陵侯黄师浩的化身显灵护佑百姓,来灭日本鬼子的”。

1948年至1983年,祭奠武陵侯黄师浩春秋二祭礼仪中断。1973年浆水乡武陵侯祠在“文革”时被人为破坏毁掉拆除。1984年11月2日,在黄德中、黄元勋、黄细生、黄朝仁等人操持下,在田兰门村为武陵侯黄师浩举行了寿诞祭奠出行礼仪,这为浆水石虎山武陵侯祠重建,奠定了基础。1990年,黄师浩墓被列入临武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6月,群众第七次自发捐资重建恢复浆水石虎山武陵侯祠。1999年,浆水石虎山武陵侯祠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000年,宜章县政府在石虎山竖立《石虎山武陵侯祠简介碑》。2001年,浆水石虎山旅游区被宜章县政府评为“双文明单位”,被郴州市宗教事务工作办公室授予“郴州市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2012年,黄师浩墓被列入郴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竖立有功德碑文和文物保护石碑,同年,石虎山武陵侯祠被中共郴州市委统战部、郴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授予“先进集体”。2014年6月,宜章黄师浩祭祀习俗被郴州市政府列入“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宗教事务局将武陵侯祠列入宗教活动场所。2015年浆水乡石虎山武陵侯祠被列入宜章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虎山天地奇灏,人杰地灵。有七泉八景,七泉似甘露,惠泽生灵,八景生辉。盘恒于石虎山上独傲风霜的千年古松为八大景观之一,于峭壁旁卓然超绝。浆水石虎山武陵侯祠是非物质文化的宝库,沉淀着历史的厚爱与绝然。武陵侯祠黄师浩护国佑民民族精神浩气长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宜章年关暴动,湘南起义写就英雄谱,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刻下一道胜利的烙印!“红旗漫卷南天乱,湘南这边红一片”,正是赫赫有名大起义的写就。

1924年秋,高静山被党组织派遣回宜章开展建党活动。1924年6月组建了宜章县第一个党组织,他任组长。1925年7月,成立了中共宜章县地方执行委员会。1925年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宜章,在党组织秘密联络站与高静山见面。高静山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宜章党组织开展农运工作的情况,请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毛泽东指示高静山从抓农会入手,开展农民运动,同时拿出自己编写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虚心征求高静山的意见和看法。

1927年7月底,毛泽东起草《湘南运动大纲》,确定“占领宜章、郴等四五个县,实行土地革命”的斗争策略,获得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讨论通过。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1928年1月初,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辗转湘南与范石生合作之事被告发,朱德率部队离开范石生部。在中共宜章县委委员杨子达及宜章革命武装领导人胡少海的接应下,朱德、陈毅率部从广东乳源梅花杨家寨(今属乐昌)转入宜章莽山。中共湘南特委委员、宜章县委书记胡世俭以及县委委员毛科文、高静山与之会合。朱德与宜章县委在莽山洞召开联席会议,作出智取宜章的决定。

当时正是旧历年的12月20日,离小年只有4天,大年只有10天,所以称之为“年关暴动”。1928年元月12日,朱德化名王楷团长,打着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一四○团的旗号进入宜章。当晚,县长杨孝斌等为其接风洗尘,朱德、胡少海带14名卫士前往赴宴,席中将20名反动官绅全部抓获。随即陈毅、王尔琢率部一锅端掉了县警察局、挨户团,俘敌400余名。智取宜章宣告成功,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朱德、党代表陈毅、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蔡协民。湘南年关暴动的胜利,拉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建立了湘南第一个红色政权。1928年2月6日,宜章县苏维埃政府毛科文任主席,吴泗来任副主席。2月8日,建立近城区苏维埃政府,彭良吉任主席。2月9日,建立栗源区苏维埃政府,陈仲章任主席。2月10日,建立白沙区苏维埃政府,欧阳祖光任主席。2月11日,建立赤石区苏维埃政府,余福顺任主席。2月23日,建立黄沙区苏维埃政府,简载文任主席。同时建立第一乡(史家)、第二乡(洛阁)、西乡、城东乡、北乡、浆水乡、龙溪乡、平光乡、渔溪乡、茶园乡等乡苏维埃政府,以及邝家门、沙坪里、奶子江、黄泥坳、樟桥、饶田、大黄家、栗源等8个村苏维埃政府。

宜章年关暴动的成功,岩泉——坪石战斗的胜利,打开了湘南革命的大门。起义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先后占领了郴县、永兴、资兴、耒阳等县城。在这些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农民祖祖辈辈渴望的“耕者有其田”梦想,在这一刻逐渐变为现实。他们纷纷拿起锄头、镰刀,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据统计,湘南起义期间,参加起义的农民达100万人之多,起义区域覆盖湘南20多个县。对于井冈山苏区、湘赣苏区的形成和发展,对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和推广,对朱毛红军的创建和发展,功不可没,意义深远。

随着起义规模不断扩大,国民党反动派坐不住了,他们调集重兵对湘南地区进行疯狂围剿。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起义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陈毅等人做出了艰难而又明智的决定——向井冈山转移。

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红军第四军)。两支英雄的队伍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洪流,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次会师,不仅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也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湘南起义的发起地,是湖南27个重点老区县之一。宜章县革命烈士英名录有名的革命烈士1882人,无名的115人,共1997人为中国革命而牺牲,被反动派残害的群众12000多人。历史文献记载,在井冈山10000多将士里,宜章籍工农红军达到3680人。以宜章人为主的红29团有党员900多人,女战士100多人。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月写的《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献,都对宜章的年关暴动及宜章的革命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表扬说:“湘南来井冈山的人员,几乎尽数在军中做党的工作。”每一个革命者都是一颗种子,一面旗帜,一座堡垒。

一寸山河一痕血,宜章的每寸土地都浸染过革命英烈的鲜血,铸刻在巍巍丰碑之上!

宜章党政军主要人员转移到井冈山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宜章进行了疯狂反扑,对宜章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了一次又一次反革命大屠杀。1928年5月初,在宜章的国民党成立专门反共组织“宜章县清乡委员会”“挨户团总局”。6月16日,国民党县长公署发出布告,“通辑宜章共匪首要工作者杨子达、高静山、毛科文等92人”,另有“共党1359人列入另册”。7月,又恢复成立县挨户团总局,下辖1个镇团、6个乡团、7个支队、24个处,每处团兵20人,全县总共有团兵800余人。“清乡”队、挨户团“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人”,屠杀了无数宜章革命群众,参加革命的英雄们及其家属,更是首当其冲。仅1928年6月16日,浆水乡的土地委员、纠察队、赤卫队员,包括浆水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黄占华、洛阁村农会主席邓前古、邓日善等,就有90多名英烈惨遭杀害。

大革命时期,浆水乡的山下冲村60人口的小村子就有11名英烈被杀害,黄福安家黄贤困、黄贤固、黄贤佑等6人,黄纪良家黄玉林、黄石林兄弟俩,区特派员李清元等都被杀害。在浆水村坳背至八角凉亭不足150米,就杀了40多人。浆水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黄占华全家6人被杀光。他被杀死在凉亭,妻子怀着快要出生的孩子,背上背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孩子,一枪3命死在亭子里。李清元,又名李扁丁,以区特派员的身份回浆水组织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赤卫队,不幸被捕。五花大绑押到亭子上被施以刮鼻子、割肉、挖心脏的酷刑,他就义前高呼:“打倒土豪劣绅,中国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33岁。敌人还惨无人道地将黄玉林的头齐脖子砍下。浆水村黄克杨、黄贤旺也英勇牺牲。麻田第二乡牺牲的革命群众70多人,一六、栗源、圣公坛、洛角、长村、东溪、坪家洞牺牲的革命群众180多人。全县被杀害革命志士和群众达12000多人。宜章的每寸土地都浸染过革命者的鲜血。

1934年5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苏区形势极其严峻,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筹划战略转移,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西进。8月中旬,红六军团一部从郴县马鞍岭进入宜章,于10月与红二军团会师。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实行战略转移。10月21日,红军突破国民党设置在安远、信丰一带的第一道封锁线,11月突破国民党设置在湖南汝城至广东仁华的第二道封锁线。蒋介石迅速在粤汉铁路沿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一线设立第三道封锁线。11月7日至18日,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及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分左、中、右三路,经今瑶岗仙、里田、赤石、杨梅山、五岭、白石渡、玉溪镇、梅田、浆水、长村、迎春等11个乡镇通过宜章,历时12天。11月8日,红一军团分两路向白石渡进军,11月10日,红一师三团歼灭盘踞在江边渡口的保安部队两个连,占领了粤汉铁路线重镇白石渡,11月14日,红三军团攻占宜章县城,为全军顺利通过粤汉铁路扫清了障碍。

1934年11月15-16日,红一军团兵分三路通过宜章县城,向临武方向进军。红一军团二师于11月15日抵达浆水境内,有三位红军战士因长途行军和作战,身负重伤且染重病,再也无力行军,当时部队领导将3人寄托在山门水村村民李保元家里请其照料,但终因病情恶化不幸逝世,三位红军战士牺牲时分别为32岁、40岁。由于敌人的飞机跟踪轰炸,宿营在水口村金盆冲平硐、牛鹅洞脚等地的战士在战斗中有5名壮烈牺牲。这些红军战士为夺取长征的胜利献出了青春和生命,他们的英雄壮举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敬仰。

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途经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她们不仅帮助徐家干农活、打扫卫生,还与徐解秀同睡一张床,盖一床被子。由于被子太小,三位女红军便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徐解秀。这一举动成为徐解秀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发生在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总书记说,“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

1934年11月7-18日,三名女红军随中央红军部队攻占宜章县城河白石渡。11月15-16日,红一军团兵分三路通过宜章县城,向临武方向进军。红一军团二师于11月15日抵达浆水境内。为迅速攻占白石渡,周恩来在白石渡亲自到前线指挥战斗,胜利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他亲临前线突破封锁线的战斗故事,成为红军长征在宜章的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战争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1936年3月,毛泽东和彭德怀签发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号召爱国志士与红军联合一致抗日。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宜章籍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的国民革命军将领有第九集团军第十八师副师长萧文锋、第七十六军第八师师长曾致远等。在华北战场,1937年9月底,宜章县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旅长陈光,率部在平型关战斗中担负主攻日军的任务,取得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此后,陈光代理第一一五师师长,率部进山东,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张际春、萧新槐、欧阳毅、吴仲廉、吴树隆、邓光汉、杨绍良等一批宜章籍指战员都直接参与了抗日战争。

1944年春夏,日本侵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长沙、衡阳相继失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省政府经耒阳、宜章转至汝城、桂东、蓝山等地。1945年1月16日,日本侵略军分四路入侵宜章和广东坪石,县政府机关撤出城关迁至碕石办公。1月23日,县城沦陷,全境三分之二地区惨遭日军烧杀掳掠。1月下旬,中共宜乐县工委公布《抗日游击自卫队章程草案》,在全县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并组织1200余人参加抗日自卫队。2月17日,日军200余人进犯栗源,在明星桥遭抗日自卫队用台枪、土炮英勇阻击,日军多次强攻,未能越过乐水河。5月19日,日军集结600余人,进犯栗源铁炉泉村、郭家村,遭村民英勇抵抗,激战8个多小时,毙敌10多名。这次战斗,有45名抗日自卫队和群众壮烈牺牲。宜章人民反抗日军侵略斗争的烈火还遍及近城、白石渡、太平、梅田、浆水等地,其中抗敌自卫团队员刘永清在县城打死6名日军后壮烈牺牲。宜章人民的抗日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浆水人民为纪念牺牲在浆水境内的中央红军战士修建了烈士塔,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浆水烈士塔现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驻地学校都会组织师生为革命烈士扫墓,祭拜英灵,“七一”期间,乡村党支部都会组织党员在纪念碑前宣誓并重温入党誓词。

2011年12月8日,电影《湘南起义》开机仪式在宜章举行,成为宜章永远的红色记忆。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宜章老区人民为牺牲的英烈兴建了烈士纪念塔、纪念馆、纪念亭、纪念广场、纪念长廊、烈士陵园等。宜章烈士陵园是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每年清明节都有单位和学校师生及百姓到此缅怀先烈,进行红色信仰传播,是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邓中夏,1922年1月28日,他编辑、北京新知社出版的《宜章之光》第三期问世,刊登有邓中夏撰写的文章:《宜章应怎样实行民法》、《绅士与学生》、《宜章的晨光在哪里》、《宜章防卫问题》等。1957年,毛泽东亲自给邓中夏家属签发《光荣纪念证》。邓中夏故居位于距宜章县城10公里处的五岭镇邓家湾。1994年,江泽民亲笔题写了“邓中夏故居”,1995年中共湖南省委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宜章,这片澎湃着仁人志士热血的红色沃土,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黄师浩、邝埜、邓典谟、邓痒、彭邦栋、邓中夏、张际春、毛科文、高靜山、胡少海、陈东日、陈光、欧阳毅、萧新槐、曾志、曾日三、刘云、李灿、李赐凡、杨绍良、彭儒、吴仲廉、吴树隆、彭镜秋、吴汉杰等为代表的,推动中国革命进程向前发展的历史英雄。

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宜章儿女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拱卫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湖南“南大门”宜章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正是他们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为宜章赢得了人杰地灵的美誉。宜章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好人之城,宜章“好人协会”会员遍布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