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茶香满园。在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大大小小茶园里,采茶工或挎竹篮,或提竹笼,穿梭于茶垄之间,放眼望去茶树随山势蜿蜒起伏,满目苍翠,与蓝天、白云、山峦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堰镇,古称连山,是奉化区唯一的全山区镇。背倚天台山余脉,森林覆盖率高达77%,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5℃。二十余年来,大堰镇坚持生态立镇不动摇,深挖“土”资源、放大“特”优势、延伸“产”链条,培育壮大茶产业,从稳面提质、全产业链和品牌打造等多个维度出台一系列举措,奋力开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深挖乡土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产业振兴中,“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大堰镇精耕细作“土特产”,成就富民大产业。
大堰镇地处山区,第一尖海拔945米,山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尤为适合优质茶叶生长。白茶作为大堰镇的特色产业之一,自2001年开始种植以来,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主要集中在董家岙、田墩、严思坑、下旺等村落,全年茶叶产量超过7万斤,产出均价1200元/斤,亩均收益3万元,年产值近亿元,有力带动了全镇500余户农户种植白茶。
白茶的优异品质与大堰的气候、生产基地的自然环境、有机栽培技术和独特的加工工艺息息相关。大堰作为奉化区重要的产茶大镇,平均海拔300-500米,生长环境极佳,主栽品种“白叶1号”,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碧嫩清亮,其味鲜爽回甘,幽香持久。2008年,大堰在种植白茶的基础上,陆续引进奶白茶、黄金茶等良种茶叶,形成茶叶加工厂、加工点十余家,涌现出宁波凤雁茶业有限公司、宁波市奉化区秀溪白茶有限公司等茶企及家庭农场8家,通过茶企直接带动茶农户均增收8万余元。
一片小小的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产业俨然已成为大堰镇特色产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把茶产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生态化的主导产业,大堰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资源、文化、品牌等优势,全面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堰镇茶产业是宁波市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生动缩影之一,一直以来,在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树立品牌上持续发力,一条因茶兴业、因茶致富的绿色之路正在崛起。
构建全产业链 推动品牌建设
大堰白茶生在高山上,长在云雾里,携天地灵气及自然芳香,叶芽肥壮,富含有机质、多种矿物质和茶多酚。其茶色深绿,富光泽茸毛多,自由基含量最低,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深受市场欢迎。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转化为百姓致富、美丽环境和生态经济,必须用全产业链的新理念来打造。”大堰镇党委书记周唯说。大堰镇围绕茶产业,从生态环境治理、生产基地建设、茶芽采摘到生产加工、检验包装、储存销售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严把茶叶种植、管护、加工质量关,除畅销上海、杭州、宁波等,还远销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饮誉国内外。
缩小“三大差距”,重中之重是农村、农民。仅仅有特色产业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的产业链。2022年,宁波奉化云耕大堰白茶专业合作社在大堰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立。合作社坚持在“软硬件”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田间管理、采摘标准、加工工艺、产品包装、销售价格“五统一”。“软件”方面,先后邀请浙江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等专家开展进山区授课活动,对农户培育、管理、采摘、制茶全流程进行优化;“硬件”方面,投入资金进行茶园改造,增加名优茶加工生产线,培育专业龙头企业,并指导小户茶农加强品控管理。在品质上下真功夫,选择优良品种、加强茶园管理、提高采摘标准,且每亩茶园只采摘30斤干茶叶,实现一季春茶确保优质优价。
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不断提升茶品质的硬实力和茶文化的软实力,大堰镇创建公共区域品牌“云耕大堰”,引导茶企走出大山在奉化城区开设4家大堰白茶实体门店,全力打造特色白茶品牌,助推白茶产业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强链补链的举措,大堰镇白茶的产业链得到极大提升,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白化品种蟠曲绿茶荣获2023年宁波市首届创新茶类茶王赛活动“茶王”;第十二届“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产品与包装调查推选活动获得四星产品(金奖)称号。
带动一方经济 富裕一方百姓
走进大堰生态白茶基地,茶厂内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台台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排列整齐,摊青、杀青、理条、做形、烘干……阵阵茶香扑鼻而来。
茶产业是生态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大堰镇把“产业富民”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低产低效茶园改造,集中力量盘活了一批撂荒弃采茶园。在茶叶集中种植的几个行政村,一般小农户种植3-4亩,夫妻打理,年产量约120斤,这类农户占九成以上。如董家岙,全村160余户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种植面积达13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其中村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70%来自茶产业。此外,还带动了周边村庄3000余人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真正实现了小特产撬动大产业。
采茶季是茶叶基地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采茶虽然辛苦,但村民的脸上还是露出藏不住的喜悦。“今天是我过来采茶的第五天,目前量还不是很多,但也能挣到100元,像他们年纪轻点,采摘速度快的一天起码能挣150元以上。”72岁的李阿婆在茶垄间穿梭,每年春天她都能在家门口挣点零花钱。茶叶基地给周边村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务工的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茶园自开采以来,一些茶叶大户每天有50人左右采摘,高峰期预计达到80人。” 大堰镇农业副镇长韩函霄说,为了保障茶叶应采尽采,茶企从河南等地招收工人,采茶期间不仅包接包送,还包吃包住。同时,大堰镇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茶企生产性、经营性补助,茶叶包装盒按一定比例补贴,服务茶农“走出去”参展各类茶博会……
茶产业是山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下一步,大堰镇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按照“土特产富”白茶全产业链发展要求,进一步强链补链、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典型,推动全镇茶园面积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产量、质量、效益齐增。并加大名优茶加工企业新技术运用、设备更新的扶持力度,提升茶加工企业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茶园生态化建设,优化茶园基础设施,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强化品牌管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树立区域公共品牌产业形象。
这个春天,大堰镇在一片片茶叶的醇香中,续写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