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文教卫生 >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通背拳》技艺感人魅力无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通背拳》技艺感人魅力无限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8-7-7 10:43:40
本刊记者 赵力志 通讯员 赵英敏 陈传信
摘要:

近日,记者在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获悉,陈家湾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通背拳》通过多年的挖掘、整理、传承、已发扬光大,并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快速传播,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该拳法不但在鹤壁城市社区、乡村开花结果,也远扬省会郑州,帝都洛阳。通背拳在新时代的今天,广泛用于健身、献艺、庆典等活动,并在校园青少年中传播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人陈保江的表演技艺更是大展风采,家喻户晓。

         

据传承人陈保江讲述,陈氏通背拳,发源于明朝初年,是中原著名的拳术之一。通背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豫北一带名声四扬,与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齐名,民间有“南有陈家沟、北有陈家湾”之美誉。陈氏通背拳特点为:探腰拨背、放长击远、步伐劲敏、舒展大方、虚实分明、刚柔相济、铿锵有力、连贯流畅、一气呵成!演练时,英姿飒爽、强健威武,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腾如鹰、跳如鲤鱼跃龙门、闪如霹雳划长空,如浪涛之澎湃,似虎豹之威猛,让人情不自禁的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据史料记戴,明朝建文(1398—1402)年间,浙江宁波北关武士陈管三随燕王朱棣北征蒙古,后又跟随燕王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燕王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永乐年间,陈管三继续随着皇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永乐五年(1407年),皇帝恩准陈管三解甲归田,并在彰德府西南七十余里的汤河岸畔为其分封土地,使其安家立业、归于民间。

陈管三在长期的厮杀战斗中,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身怀绝技、出手不凡,以虚避实、以柔克刚,兵不血刃、所向披靡!陈管三解甲归田后,教授子女武艺,防身健体,是为陈氏通背拳的源头。 陈管三勤奋而睿智,开荒种田、亦农亦商,而当时社会初定、强盗横行,他在经商过程中常常遭遇土匪的抢劫,但他武艺高强,出手不凡,不久后土匪闻风丧胆,于是他威名远扬、慕名而来拜见者众!于是,陈管三把战场上的武艺和生活上的防身之术相融合,其子孙日积月累,潜心研磨,遂形成“陈氏通背拳”雏形!陈家后人世世代代对拳术不断改进,由报国杀敌不断向防御健身为主,刀枪棍棒点到为止,不再伤人之性命。陈家子孙不忘祖训,耕读传家、练武防身,闻鸡起舞,挑灯夜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辈辈相承、代代相传、蔚然成风,终使拳术日臻完美、自成体系。

         

陈保江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陈氏通背拳被后人不懈努力,取百家之长、吸百家之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自成一派、尊享武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陈氏通背拳蜚声鹤城体坛,获得奖项无数,深得上下称赞,不少影视创作者慕名而来,外地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陈家湾村也被授予“武术之乡”!陈氏通背拳的后人和弟子也是名誉天下、星光灿烂,在鹤壁甚至全省、全国、全世界武坛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陈氏通背拳第十六代传人陈保江成立鹤壁市山城区武术协会和鹤壁市山城区陈氏通背拳研究会;2016年6月,陈氏通背拳获得鹤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2017年以来,陈氏通背拳迎来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市区乡各级领导高度关心,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通过陈氏通背拳传人的不懈努力、热情付出,先后参加了省市区一系列重要表演活动,并且在学校、社区、医院、企业建立了“陈氏通背拳培训基地”和“社会传承所”,现在学习陈氏通背拳的学生已超万人,“陈氏通背拳课间操”、“陈氏通背拳工间操”逐步推广,受益群众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17年11月,鹤壁市陈氏通背拳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陈氏通背拳的发展进入新阶段。2018年元月以来,在鹤壁市山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陈氏通背拳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已经在区内十三所学校培训,受教师生上万余人。

陈氏通背拳在六百年的历史中,风起云涌、豪杰辈出,陈家后代在习练陈氏通背拳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借鉴学习、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使陈氏通背拳六百年长盛不衰。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陈氏通背拳的后人更是打破祖传家训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封建思想,而是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