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网欢迎你!
|
您所在的位置:美丽新农村 > 三农论坛 > 评《留住美丽乡村》

评《留住美丽乡村》

来源: 中国美丽乡村网 编辑:Admin 发布日期:2015-10-15 20:53:22
摘要:

乡村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评《留住美丽乡村》

文/农民日报记者芦晓春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数量众多的村落不断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每天消失近百村”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村落的前途命运,学者、官员、媒体直至普通社会大众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解读。起初,对于村落是否必然消失、城镇化中还要不要村落等关乎村落存亡的看法社会上形成了争锋相对的两方,一方认为村落是传统落后的,唯有城市代表着现代,在理论上用二元思维把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在实践上主张消灭乡村,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大拆大建、赶农民上楼的现象。另一方认为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是中国人的情感寄托,消灭村落将会使“文化失去根脉”“乡愁无处寄放”,主张保护村落。

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引起人们的共鸣,特别是雾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事件的频发促使整个社会开始反思多年来只追求城市文明、工业文明所付出的代价。与此同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吁让许多人意识到乡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功能, “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也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导向。去年,住建部、文化部等几个部门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联合发文,在国家意志层面对村落存在的合理性投了重要一票。至此,在这场“要还是不要乡村”的争论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前者。

然而,关于乡村的价值的认识,许多人还停留在乡村是乡愁归宿、田园牧歌等类似这样的感性认识层面上,面对当前乡村的衰败,这样的认识往往被冠以“不了解乡村实际”“搞乡村复古主义”的帽子,遭到一些人的嘲笑。此外,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工作者也常常呼吁保护古村落,他们认为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遗憾的是,这种只看到古村落价值却看不到普通村落价值的认识局限,导致许多具有特色的乡村没有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遭到拆迁和破坏。而一些地方为了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大搞商业旅游的做法也给村落带来了众多不可持续的问题。总而言之,在理论上,究竟乡村有着哪些不可或缺的价值,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都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客观回答。最近读了朱启臻等人的《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一书,从理论层面系统和整体地理解了乡村存在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乡村存在的优势,认识乡村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建设新农村、科学地发展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首先,该书从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社会教化等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乡村存在的多重综合价值,不仅为破除社会对乡村的偏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提升了人们对乡村功能的认识广度和深度。人们对乡村并不陌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一提起乡村,就容易联想到土气老实的农民、长满庄稼的农田、鸡鸭成群的农家院、连成排的砖瓦房、清新怡人的空气,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浓郁鲜明的特色。实际上,这些特色在本质上都是乡村价值的外在表现,只不过在没有失去村落之前,人们难以意识到它们存在的意义。近些年,一些乡村出现了环境污染、土地抛荒、人口外流严重等现象,空壳村、老人村的大量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乡村衰败的关注。在这过程中,就有一些人以乡村衰败为理由大放厥词,认为乡村就是落后的,必须消灭乡村,这种主张在过去一顿时间里甚嚣尘上,一些地方也以此当作所谓的决策依据大搞灭村运动。但是,如果我们深刻反思乡村出现衰败原因,实际上根源于过去很长时间里社会上并没有认识到乡村存在的价值,不尊重乡村的客观发展规律,在体制上表现为城乡二元不平衡的关系结构,在话语系统里表现为乡村是传统落后的,注定要被城市代替。而乡村的衰败反过来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粮食增产困难加大等一系列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后果,这些后果实际上是乡村对社会过去长久歧视乡村而进行的报复。《留住美丽乡村》一书首先在价值取向上主张运用生态文明的思维挖掘和发现乡村的魅力,破除人们对乡村的固有偏见,唤起人们对乡村的关注和重视,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健康、正面的社会环境。在学术价值上,该书采取理论结合案例的分析方法,论证了乡村的存在对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和教化等五个维度上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认为村落作为一个载体或场所,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特点、保护了耕地、维护了生态、保存了文化、教化了人性、稳定了社会秩序等,一旦失去村落,必将会对农业安全、生态平衡、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该书弥补了以往对乡村功能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局部式、碎片化的广度缺陷,也超越了一些研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快餐式、表面化的深度不足。如不少关于乡村功能的研究往往把关注点聚集在乡村有哪些功能上,却很少触及乡村为什么会有这些功能的深层次原因的研究和论证,大量的研究同质化严重,难以见到新意,这种“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的研究惯势既不利于人们对村落价值的深刻认识,也无助于现实中的村落保护。

其次,通过论述乡村存在的价值回答留住什么样的乡村和怎样留住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现实可操作的科学指导和建议。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看不到乡村存在的价值,一味地追求政绩,人为强制地消灭了很多具有文化价值、生产价值、生态价值等价值的村落,其后果是传统文化因失去载体走向断脉、农民被动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农业失去守护给农业安全带来隐忧,以及生态关系被打破造成新的环境问题等等。也有一些地方固执地认为越是传统的越有价值,把已经不适合农民居住的老房子保留下来,当成文化资源来开发,甚至认为村庄的坑洼道路也是传统乡村的符号,在新农村建设上走入“文艺式的复古主义”,这些做法的后果是农民享受不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自身对改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不能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而终被淘汰。因此,在对待乡村去与留的问题上,机械地主张保留所有村落和粗暴地消灭所有村落都是不符合实际,违背村落发展规律的,我们应当坚持辩证的思维建设新农村,不能搞一刀切。正如该书所强调的“我们研究村落价值,绝不是固守传统和落后。”而是在“乡村发展中传承乡村价值,在现代化过程中保存传统,让村民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充分享受到乡村价值带给他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并认同村落的存在价值。该书在最后用两个章节专门论述了在新农村建设上应当留住有文化的村、和谐的村、美丽乡村、适合农业的乡村,以及怎样留住这样村庄,用活生生的案例和一些地方的具体做法加以分析说明,其目的在于论证乡村的价值并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理论,利用乡村价值搞好新农村建设也并非是没有依据和条件的盲目实践。因此,该书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和现实关怀,可以为当下一些走入误区的新农村建设发出警示,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律,重视乡村存在的价值,尊重农民的意愿,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出路。

再次,研究乡村价值有助于正确认识城乡之间的功能和定位,推动科学的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乡村和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两种聚落形式,从各自起源开始就分饰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过程中,它们各自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之间的差别也愈发显著。今天的乡村,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焕发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面貌也有了明显改善,不少地方乡村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条件与城市的差距不断在缩小,有的乡村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城市。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城乡之间的功能和定位差别,原因就在于城乡各自的特点、社会结构、生产构成、生态演化、文化传统等在本质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就是该书所讨论的乡村价值的基本框架。理清城乡之间的功能和定位差异是认清城乡关系的基础,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就是乡村,这种最简单的判断却在当下的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中得不到体现。城镇化就是要消灭农村,就是要农民都上楼,就是要乡村城市化,等等,类似这样的口号和做法充斥着我们的耳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地强调要正确处理城镇化和新农建设关系,不要把城乡发展一体化简单地视同城乡一样化,研究三农的学者也一次次痛心疾首地发出“不要冒进的城镇化”呼吁。然而,过去的几年我们在媒体上见到了太多的灭村运动、征地纠纷,这给社会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之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这些令人不安的现象,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片面的政绩观所致,其二则是人们缺乏对乡村存在价值的认知。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实现“人的城镇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扭转先前的“消灭乡村、消灭农业、消灭农民”的片面城镇化奠定了政策基础。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也为当下搞好新农村建设、科学推动城镇化奠定了的舆论环境。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该书提出的乡村价值理论,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求新的城乡关系,实现科学的城镇化。正如该书所主张的,“要在乡村和城市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真谛所在”。相信该书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会带给人们许多思考和启发。

《留住美丽乡村》是一本即带有学术价值,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读完每个章节都会令笔者加深对乡村的认识,如在文化传承上,如果失去乡村我们也将失去文化的根脉,因此,乡村文化建设绝不能离开乡村这个载体,另起炉灶。有的论述也很好地反驳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对乡村的无知认识,如在论述乡村和农业的关系上,该书认为村落在实现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土地利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条件,这有力地驳斥了社会上一些人主张让农民住在居民楼里去种地的荒唐想法。总之,该书以失去乡村将会如何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乡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落脚点,视角独特,势必会引起人们对乡村存在意义的思考,也将会唤起社会对乡村的关注和热爱。笔者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们认识到了乡村存在的这些重要价值,地方和基层部门也能重视和利用这些价值,我们的城镇化将会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道路,未来的乡村不仅不会不消失,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美丽。